面对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浪潮,乐投线上平台(集团)官方网站紧扣《中国制造2025》战略,以产教融合为抓手,连续四年问鼎“中国工业智能挑战赛”金牌,形成了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四维三融三层”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。
图1:“四维三融三层”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
一、构建“岗课赛证”融通体系,打破传统育人瓶颈
聚焦工业智能领域核心岗位能力需求,以“岗位标准、课程教学、竞赛实战、职业认证”四维整合为核心,系统性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滞后、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、实训资源不足等关键问题,构建新型育人体系。
共建“三融”实践平台:联合罗克韦尔等头部企业共建“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”,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线设备,打造“教学 - 竞赛 - 生产”一体化实训基地,实现“岗课赛证”功能全域覆盖,为实战化教学提供硬件支撑。
推进课程重构与模块化建设:将行业竞赛核心内容、职业认证关键考点融入课程体系,开发“运动控制技术”“工业组态控制应用技术”等模块化课程;依托课程建设成果,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,编写多本新型活页式教材,提升课程与岗位需求的适配度。
组建双导师协同教学团队:依托“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”,建立校企互聘共培机制。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、竞赛指导等环节,赋能教学实践;校内教师定期进驻企业开展实战锻炼,将产业前沿经验反哺课堂,实现校企资源双向流通。
图2 依据“岗课赛证”重构课程体系
二、阶梯式培养+个性化赋能:从入门到夺冠全程贯通
构建“普及—拓展—选拔”三阶递进培养机制,打通从大众化技能培育到竞赛尖兵精准输送的全链条,实现学生能力从基础入门到顶尖竞技的无缝衔接:
普及层:夯实基础技能:开设工业智能领域普及课程与兴趣小组,聚焦PLC编程、HMI人机交互等核心基础技能,通过系统化教学与实操训练,筑牢学生技术根基,激发行业学习兴趣。
拓展层:提升实战能力:依托技能社团开展项目化训练,以真实工业场景为导向,重点强化变频控制调试、运动系统优化等进阶技能,推动学生从“掌握知识”向“应用实践”转变。
精英层:精准个性培育:组建竞赛专项集训队,实施“一生一策” 个性化培养方案。由校企双导师联合研判学生技术特长,定制专属强化训练计划,聚焦竞赛核心考点与技术难点,最大化凸显学生优势,助力冲击赛事最高奖项。
三、育人成效显著,形成辐射推广范式
该育人模式成效显著,不仅实现赛事“四连冠”的突破性成绩,更在人才培养质量、课程体系建设、校企协同合作等维度形成系统性成果,构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职业教育范式:
学生综合能力跨越式提升:80%参赛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的能力,其研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方案成功被合作企业采纳并应用于实际生产,实现“学用转化”的高效落地。
深度产教融合持续拓展:与上海三菱、佳盛机电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订单培养班,联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数十项,构建“教学—竞赛—生产—研发”一体化闭环体系,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模式影响力获广泛认可:该培养体系及配套课程资源成功获批省级教学资源库立项,相关经验被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,成为全国工业智能领域职业教育改革的示范样板,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。
四、“四连冠” 背后:系统机制的持续创新
赛事“四连冠” 的突破成绩,源于三大核心机制的深度构建与持续优化,为育人质量保驾护航:
融合为核,贯通全链条:以“岗课赛证” 融通为核心纽带,打破 “学、训、赛、用” 各环节壁垒,实现知识学习、技能训练、竞赛实战与岗位应用的无缝衔接,构建闭环式育人链条。
企业为要,锚定产业需求: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流程,从课程体系开发、实训基地建设到竞赛专项指导,企业均全程介入,确保培养内容与产业技术前沿、岗位实际需求高度匹配。
竞赛为引,驱动动态升级:以赛事反馈为重要导向,将竞赛中暴露的技术难点、能力短板转化为课程迭代、教学优化的核心依据,推动育人体系随行业发展、赛事标准动态升级,实现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改”。
五、未来规划:深化机制,赋能“大国工匠”培养
学校将持续深化“岗课赛证”综合育人机制,进一步拓宽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维度,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变革趋势,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智能制造“大国工匠”持续注入动能。
图文:吴芬
审核:吴伟萍